培养随读生的参与意识之我见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过程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具有整体性的认识活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两者相辅相成,永远具有协调性。不可否认的是,在学校的每个班级里,都会有一些成绩差、厌学心理严重的随读生。这些学生的成绩之所以不理想,有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动机、需要、兴趣、情绪等等,其中随读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学习缺乏热情,疲于应付。我们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随读生的参与意识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师爱”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随读生的每一点进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为随读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并时时矫正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促进、培养随读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随读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会听、会说、会看、会想、会质疑等,全方位地接受知识,增强自觉获取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随读生 培养 参与意识 自信心 成功体验 赏识教育 师爱 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兴趣 好习惯 评价 【正文】: 随读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随读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厌烦、懒散、拖沓的精神状态,他们或在课堂上不听课,不做笔记,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讲小话,看课外书籍,甚至睡觉;或课后不复习,不做作业,不思考问题,更不去请教同学和老师;即使考试也是胡乱做完,快速交卷;或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只喜欢“自由活动”……总之,他们对学习兴趣索然,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1.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类学生上学由父母做主,自己对学业成绩没什么追求。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学习好坏无所谓,只要孩子不惹事生非就好,对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于是,这些孩子没有努力的方向,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很低,怕吃苦,无进取心,对学习自然没什么积极性。 2.学习基础差,学习不得法,缺乏学习动力。面临问题常常会产生紧张、自卑、畏惧、逃避等心理。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件苦差事,并抱以厌倦的消极态度。他们面对数学问题漠不关心,该想的不想,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甘心当“观众”。久而久之,就觉得学习索然无味。 3.对学业失败的错误归因。受某些老师和家长的不良暗示,随读生习惯把学习不好归结为自己的智商不高,脑子太笨,羡慕别人的同时叹息自己没有聪明的脑袋而不愿下功夫,于是成绩上不去,学习就没热情;学习没热情,成绩更差,更怀疑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学习更提不上劲。 4.客观原因。如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教师家长简单的教育方式或对随读生放弃的心理等等,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主动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随读生“脚下处处有地雷”,寸步难行,由于学习基础太弱,学习中到处是障碍,他们有的也曾拼搏过,但收效甚微,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认为努力没效果而恢复懒散状态。面对如此消极的现象,难道我们教师就束手无策了吗?不行!我们作为园丁要精心浇灌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在阳光下灿烂地开放。那么,如何培养随读生的参与意识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要根据随读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他们点燃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要努力帮助随读生,树立自信心,发现其“闪光点”,使其认识到“我能行”,用期待的眼光去看待随读生的每一点进步。有了进步要立即肯定,达到一个阶段目标就马上激励,促进他们不断进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并时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使其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教师,培养随读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是提高随读生学习能力的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
- 上一篇:给孩子“给一双隐形的翅膀”
- 下一篇:用爱浇灌随班就读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