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五彩师路 > 科研引路 > 科研成果 >

《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6-05-25 08:58 来源:李艳丽 点击:


   一、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概况    我校于2014年3月加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领衔的“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暨“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模式”课题研究,承担了子课题《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课题于2014年4月成功立项。课题主要立足于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活动,重在通过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题研究,激发不同年段孩子广泛阅读的兴趣,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共育下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改善并提高家长指导的能力,提供家校共育的范例和新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系列认识与操作成果,取了一定的教改效益。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阅读的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小学心理学中非智力因素理论 对学生来说,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促进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逐渐成为决定性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既是学生发展的内容,又对学生发展产生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例如,动机期望理论认为,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导致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该理论认为,动机是期望、手段和期望回报的产物。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外部因素是指环境期望和教师的期望。所谓环境期望是指社会、家庭和学校第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能否得到满足,在于能否使家长与教师、学校成功进行合作和交流。

  (三)家校、社会合育的理论 1、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校合育的论述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2、“系统—生态”理论 “系统—生态”理论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师生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多样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霍布斯认为,儿童的问题不能与其亲友、学校和社区割裂开来,他认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与其家庭密切相关,而学校和社区则是为其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因此,家庭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是必需的,教育这一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系教育系统的运转。 

   三、成果由来及核心概念的构建 

  (一)成果由来、研究过程及方法 近年来,随着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认识的深化以及课外阅读对小学生学习、成长影响意识的深刻,学校、家庭越来越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研究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课题也很普遍,有效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从研究内容来说,这是一个老课题,在课题申请立项之前,我校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实践,只是范围小,不成体系,不成团队,不具研究氛围。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研究,仅希望弥补不足,让校园溢满书香,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奠基,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其中最大的挑战在如何用“老瓶装新酒”,推陈出新。在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我们重在“家校共育”、“阅读习惯”两点上探索新的格局和策略。 研究中,最大亮点在于“实”,在于“坚持”。我们采用“分段融合式”研究方法。其具体步骤为:通过分年段开展具体的读书活动,切实抓好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共育,指导家长做好“四多”工作,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积极跟进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鼓励阅读交流与反馈,做好阅读追踪与调整,实现课外阅读的“四有”目标(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有优雅浓烈的阅读氛围、有喜欢的阅读书目、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形成学校主导下“分年段,有侧重,连贯性”的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形成家校合作下“亲子伴读 有效指导  互促共育 ”的家庭伴读模式。 我们的研究在以学校图书馆为依托,以建设书香校园的校园文化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学校图书馆管理与书香班级建设紧密结合,拉动全校各班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委会、班级QQ群等平台,几位一体,家校互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强化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家长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家长亲子伴读方法。

  (二)研究并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并着力解决如下四个方面的现实问题: 

   1、如何解决对课外阅读认识多行动少,“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关于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人人皆知,但是很多家庭和学校并没有真正把这件事重视起来,落实下去。各自都有很多没有执行的理由或可以推卸的责任。只有少部分家长和老师在真真实实地做着。如果仅仅只是一种意识和空喊口号,结局只会耽误学生一生。要把课外阅读做实,普及读书,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只有把路基铺好了,才能谈下一步如何选择的问题。

   2、如何激发阅读兴趣持续性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低段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非常浓厚,学校、家庭配合得最好。随着年段的升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呈下降趋势,到高段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反而减少了。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持续兴趣成了研究中的又一个问题。

   3、如何解决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有效性问题。在别人已经研究成功的课外阅读方法中,我们应该作何选择与创新?阅读习惯究竟有哪些,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重点培养哪些习惯?

   4、如何搭建家校共育平台问题。学生在校进行课外阅读在老师的组织与监督下是现实而可行的,但学生回家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效果如何保证,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等都是不能掌控的,这是最棘手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构建 

  1、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是一种基于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主导模式,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沟通、合作,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形成两种教育力量,在教育价值观上的统一体,在教育资源上的互惠,在教育效果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共育的最终目的。   2、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通过组织开展具有实效的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每天读书的习惯、爱惜书籍的习惯、读书动笔的习惯 、边读边思的习惯、好书推荐的习惯、分享交流的习惯等,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坚持阅读,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孩子在书香中全面健康地成长。

   3、课题名称:“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  本课题通过构建家校共育平台,结合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通过组织一系列具体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持之以恒的、广泛阅读的习惯,为终生阅读习惯奠定坚实基础,在书香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成果的主要认识发现 

  (一)家校共育彰显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复位”。 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二者目标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它所具备的场所特殊性、教育者和教材的规范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然而,学生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特殊影响,家庭教育有着亲缘感情上的优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实践研究中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使研究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⑴开通了家校联系的渠道。引导家长的核心是对家长进行高效地培训。通过有针对地、多形式地培训活动如家长论坛、家长沙龙、家长经验分享,家长日记、家长阅读工程、家长典范评选等,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⑵指导了家庭教育。一是家庭教育引导工作。如开展“睡前讲故事”活动,将家长卷入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中来。二是指导家长在家学习,如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培养孩子课外阅读习惯,制定读书计划,亲子伴读等。三是学校开设服务家庭教育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讲堂、亲子运动会、亲子共读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家庭教育能力。

  (二)对注入非智力因素的特点的新认识。 在研究中,课题组先后关注了学生的兴趣阅读、坚持阅读、情感阅读和个性阅读等习惯培养,并用“非智力因素”来概括这些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激发兴趣,热爱阅读。 阅读需要激发兴趣。对于阅读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他们满怀乐趣地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兴趣具有倾向性,不同的人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形成的。基于兴趣的这种特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低段抓起是最有效果的。绘本阅读是最好的切入点,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富于想象。 兴趣还具有稳固性。有的学生兴趣是稳定的,始终如一,持久不变,不断深入,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经历天长日久,也不削弱,同时还会一步步地深入下去,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于是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课外阅读的“四有”文化: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有优雅浓烈的阅读氛围、有梯度的阅读书目、有多样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学生具有稳固的阅读兴趣的保证。 兴趣还具有积极性。积极的兴趣在人的事业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人有了积极的兴趣,就一定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不会为各种困难所吓倒,而是会不断地追求,不懈地探索,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阅读资源和场地,这对于强化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兴趣具有重大作用。

 2、训练意志,坚持阅读。 研究中,我们发现,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较浓,家长也比较重视和跟进阅读活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受到威胁,甚至直接被挤占,家长的关注点也慢慢转移到学业成绩上。渐渐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坚持一度受到影响。所以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可能性,更影响学生未来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即引入非智力因素中的“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具有坚持性的品质,即人们在行动中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因失败而气馁,不因诱惑干扰而放弃,不被困难所吓倒是具有坚持性的人的特征。所以即使随着学段的升级,年龄的增长,学业要求的提高,只要注重学生坚持性的意志品质的训练,课外阅读活动依然可以持续并很好的发展下去。其中跟进课外阅读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演讲比赛、亲子共读征文等,为学生搭建读书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给予学生、家长鼓励与肯定,促进优质阅读方法的分享与借鉴,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坚持阅读,快乐阅读。

 3、交流互动,情感阅读。 阅读是一种情感体验。一般而言,只要与需要相符合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认可的、积极的情感。课外阅读既是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更是学生发展必需的营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理解的能力增强,阅读中的思考也随着深刻,情感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在低段,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分享交流的习惯,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及时反馈,同伴间、师生间、亲子间的交流互动,是培养学生情感阅读的基础。 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具有感染性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从而表现为情感共鸣。通过营造班级课外阅读氛围,亲子共读氛围,师生共学氛围,课外阅读渐渐的从阅读数量升级到阅读质量,阅读广度发展到阅读深度。情感阅读是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核心目标之一。

 4、塑造品格,个性阅读。    受生活环境、学习、家庭、生理因素或遗传的影响,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可塑性、稳定性、阶段性和能动性。小学生的性格的可塑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一旦抓住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引导和培养,有益其终生的发展。研究中,我们看到,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塑造良好品格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特别学生到了高段,鼓励学生个性阅读,从阅读中吸取成长的养料,形成独立的性格是相当有价值。譬如读曹文轩的作品,举行读书会,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苦难,苦难也是一种美,在苦难中磨砺、坚强,亦是人生的一种乐趣;苦难中显真情,显大爱,显人性美。通过这样一组阅读,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了熏陶与振动。独立性格中善于动脑、善于怀疑、善于创新都将会在这样深刻的阅读中发展。这对于他们的品格塑造,个性发展无疑是最无痕的感染与改变。塑造品格,发展个性,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核心目标。 五、成果中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操作经验 

  (一)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分段操作 1、低段: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三部曲:伴读引路----氛围营造----评价激励   低段孩子识字量有限,对图画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主要以兴趣激发为主。(1)伴读引路:利用绘本、注音版读物,可采用直观式阅读、合作式阅读、互动式阅读。(2)氛围营造:可以开展家长讲睡前 “故事会”。(3)评价激励:“小书虫”读书卡:记录家庭阅读书目及家长评语,评选阅读明星、书香家庭。 养成的阅读习惯:每天读书的习惯、爱惜书籍的习惯 2、中段:扎实阅读方法 扎实阅读方法三部曲:督读----指导----展示 中段学生已具备较大的识字量,养成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个阶段,主要以“扎实阅读”、“同步阅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为主。阅读方法:(1)督读:填读书卡——妙词佳句积累;批注感悟摘录;(2)指导:写读后感、主题阅读。(3)展示:办手抄报、家庭阅读沙龙。 养成的阅读习惯:读书动笔的习惯 3、高段:增加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增加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丰富活动----注重分享 ----以读促写    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侧重培养阅读面和体验感悟上的习惯。主要通过活动驱动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深刻阅读。(1)“阅读内化”:开展“课外阅读伴我成长”征文、演讲活动、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并邀请家长当评委。丰富孩子经历,将阅读能力内化成写作素养,促进课外阅读习惯培养。(2)“阅读共享”:学校向学生、家长征集或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家庭教育读物,资源共享,促进“亲子共读”。 养成的阅读习惯:边读边思的习惯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1.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学生应根据实际,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的内容、数量、活动、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老师可以确定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读物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2.开展课外合作式阅读活动。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诸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3.注意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师还应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使课外阅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4.恰当处理大众传媒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的一些节目可以引发儿童的阅读动机,激发起阅读兴趣,但是大众传媒不能替代学生的课外阅读,儿童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或只看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5.教师示范、与生同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教师爱读书,就不难引导学生与书结缘,老师应当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孩子投入到书籍的海洋中遨游,让孩子们读书的欲望熊熊地燃烧起来。与生同读、与书为友,才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三)“家校共育”阅读模式的特点 1.阅读空间的变化: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区到学校。 通过实践研究,课外阅读进家庭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抓住低段家长的新鲜与热情,将课外阅读作为亲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制定阅读计划,实施亲子阅读任务驱动,顺利实现阅读空间上的迁移,建立起了家校共育链接网。 2.阅读主体的变化:学生、老师和家长齐读共育。 随着阅读空间的移动,家校共育网的建立,家长参与阅读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亲子伴读、亲子共读,亲子故事开展如火如荼。阅读主体在变化,教育合力在逐渐凝聚。 3.阅读评价形式的变化:学校、班级、家庭互评互助。 当课外阅读成为家校共育的纽带,随之而来的是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的评价方式的跟进。其中家长走进课堂、参与阅读活动是评价形式的创新,是家校共育的重要特点。在家里,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有监督,有引领,有陪伴,更有评价:一起完成“小书虫”读书卡、一起交流阅读感受、一起写读后感。在学校,家长会上,家长站上讲台,分享亲子阅读经验;参加读书班会;推荐名家好书;畅谈家庭教育、分享亲子故事等等。家庭有奖励,学校有激励,课外阅读评价丰富多彩。 4.家校沟通格局的变化:以书会友,以书促情。 我们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种更为友善和谐的家校格局:⑴家校间多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抱怨;多了一分支持,少了一分抵触。⑵老师与家长间多了一分尊重,少了一分偏见;多了一分热情,少了一分冷漠;责任有了分担,问题有了共谋。⑶师生间,多了几分亲近,几分了解,几分相互欣赏,几分默契与真诚。⑷学生间,多了几分积极,几分勤奋,几分坚持,几分交流,几分竞争……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潜移默化的,坚持不懈的。 六、成果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 (一)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增强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生的主体性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明显的提升。 ——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热爱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强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参与课题实践的两个班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问卷调查 1.你喜欢看课外书吗? 很喜欢 48 比较喜欢 42 不喜欢 10 2.你会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吗? 会 85 不会 15 2.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 10分钟 28 20分钟 39 30分钟及以上 34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两年的研究是有相当不错的效果的。通过家校共育很好的培养了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们在课外阅读中培养了兴趣,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意志,塑造了独立的性格。 (一)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明显提升 通过开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让生命浸润书香”,“让故事创造故事”等理念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认同。学校参与课外阅读习惯研究的教师中,有1名研究生,有2名县级名师,1名学科带头人,多人的研究论文获得市、县级奖。 (二)课外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特色之一。 我校正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教室内外都有图书角,学生可以随时拿到书籍;图书馆藏书上万册,馆外墙壁有丰富的书目推荐,有及时更新的读书心得,手抄报展示;花园亭子、长椅是课外阅读最佳静地。 七、“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的个案研究: 读书是给一个人打底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是在打底子,打知识的底子,打思想的底子,打灵魂的底子。在阅读中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知道辨别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周国平曾说,读书首先要快乐,一定不要当作做功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很重要,但这个需要过程。读书最快乐的,并不一定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不会带来最快乐的东西,而是读者本来就有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在书中被唤醒了!这时候是最快乐的。每一个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作为本文,把书当成自己的注释。 本课题就是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中强调阅读兴趣、尊重阅读个性,为终生阅读奠基。在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和改变。以下列个案为例: (一)个案研究背景 1、个案自然状况             王显豪,男,8岁,二年级上学期从他校转入我班。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开朗,运动能力强,特别喜欢运动,是个阳光的男孩。很快融入班级并和班级中的同学相处得很好,但不喜欢看书,语文作业中只要是和阅读相关的题,比如造句,写话,阅读练习题就比较成问题。每次写话就三两句了事,每周的日记也是三两排完功,思路混乱,词不达意,找不到话说。             2、家庭生活背景 其父母都是生意人,文化不高,在本地开了一家鞋厂,整天忙于生意上的事管孩子的时间很少,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几天都和孩子见不到面。孩子的事几乎都是家里的老人在操心。孩子有个姐姐,年长三岁。学习成绩很好,阅读兴趣深厚。 (二)、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小王同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维惰性、过于喜欢运动。 思维惰性主要表现在完成字词的抄写等基础任务时,能积极主动完成,但是一遇到需要动脑的问题,或者半开放性的问题时,小王的思维就处于停顿状态,懒于思考,只是简单的写一点东西应付了事。在做阅读理解性的题目时,只是流于行式地去读文本,每个题都不会深入思考,想快速地做完留更多时间去运动,去玩。放学回家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运动,几乎没有心思静下来看书。 2.家长的督促工作不到位。 因父母忙于工作,无心监管孩子,心时希望孩子多看书,但只是偶尔说一说,并没有实际行去和更好的示范作用。 3.班级要求不明 通过与孩子交流我们了解到孩子以往的班级中老师对课外阅读没有具体的要求,任其自然发展。对学生的放任以至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任务驱动。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以及本课题从研究开始到现在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 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 根据小王同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小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课内课、学校家庭外各个环节的展开,以此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进而做到孩子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 1. 师生示范 在学校,老师利用中午时间让班上喜欢阅读的孩子轮流来讲故事,通过好听的故事吸引他。每次这样的活动中老师都注意观察他的表现,发现他听得认真时及时表扬,发现他听到心里时会请他说说感受,讲完后会结合班级的奖励制度给讲故事的人加分,以此吸引他能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老师还会利用下来的时间和他交流有关同学讲的故事,以此增强他的兴趣。一段时间后老师为他创造机会,让他上台讲故事,第一次的尝试让他体会到了读书的好,慢慢地会偶尔看到他坐在教室看书了。 2.亲子阅读 虽说孩子的学习主要在学校,但家庭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通过前期了解到孩子家中有一个特别喜欢看书的姐姐。我们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影响孩子。 首先老师找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沟通后家长决定抽更多的时间陪孩子读书,并对孩子读书的事有明确的要求。其次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读书计划,认真按计划完成读书任务。任务由少到多,最开始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家长每天至少用十分钟时间为孩子读故事,或听孩子读故事,或陪孩子读,并做好记录,定期对孩子进行表扬和精神鼓励。一段时间后把父母的工作移交给姐姐来做,让姐姐每次读书时都叫上弟弟,每次弟弟读上十分钟就可以去运动了。坚持了半学期弟弟可以坚持二十分钟了,有时想去运动了还要主动叫姐姐陪他看书,看完了才去玩。 3.明确读书任务 在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本“阅读存折”和一本“小书虫”。班级会定期对阅读存折进行奖评,每周对“小书虫”进行检查,并定期评比。因此孩子清楚地知道在读书这块自己要做些什么,要做多少,再加上定期的检查学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做起来。通过这两项活动孩子会明确了解到自己的读书情况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小孩子都喜欢得到表扬,小小的鼓励,不断的评比大大增强了孩子读书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自然会读了。 (四)、研究效果 一学期过去了,孩子的变化明显起来了。课间偶尔会看到他坐在教室津津有味地看书;午饭后其他同学都在教室看书,他也不例外,会捧着书看得入神,时不时会露出会心地笑。家长说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会书,不让他看倒还不习惯,每次收拾书包都少不了一本课外书。不管他看了没至少他想到了课外书。这不算是一种改变吗,不算进步吗?每天想着书,他总有一天会放不下书的。 孩子虽然进步了,但巩固孩子目前的状态,还需要努力,而对孩子阅读的要求,还必须完善。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终身阅读的习惯,还任重而道远。在第二学期,老师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孩子要看的书目有了规定,不仅仅停留在班级图书柜中的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的阅读中,而是选择有助于孩子心智发育的图书。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妈妈不仅订阅了《少年儿童研究》的家教版,也加入了一些关注家庭教育的QQ群,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分享进步,同时她还上网收集一些资料,听讲座,一边配合学校教育,一边和老师分享经验。三年级下期家长会的时候,老师邀请妈妈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及经验分享给班级的其他家长。 八、研究反思 本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多,时间短,效果有限,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一)如何改变家长对学业成绩和课外阅读厚此薄彼的观念? (二)如何将名著阅读引入课堂,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平时教学花了大量时间学课文,怎样把时间挤出来将名著名篇引进课堂? 此外,如何选择国学经典读本充实学生课前3分钟的阅读时间;如何优化不同年段的课外阅读书目,以什么标准来推荐等。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些问题的研究。 九、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唐光慧.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发展,2005.12 【3】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4】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5】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6】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ssss